首页 > 科学探索 > 科学新闻 > 正文

科学家认为中国获诺贝尔物理奖最有戏
2012-10-23 11:12  北京晨报    我要评论()
字号:T|T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不少人开始提出这样的疑问,目前还没有一位中国科学家赢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而中国人离诺奖科学奖到底有多远?又是什么原因阻碍了中国人获奖的步伐?在昨天中国科协举办的“解读2012年诺贝尔奖自然科学奖”的科学家和媒体面对面活动上,来自诺奖科学奖涉及三个领域的中国顶尖科学家一致认为,中国人先拿物理奖的可能性最大,其次是化学和生物,而原创的缺乏、科研评价体系的问题、执著精神的缺失等是我国科研的“软肋”。

追求功利大于科学研究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郭光灿指出,最近十年,由于国家对物理领域投入的增加,我国科研实力大大提高,“国外只要有人提出新的想法,我们很快就可以跟上,跟上之后还能超越”,但这同时也意味着,原创的东西还很缺乏。“要做到领先的原创,我们还有一定距离。”

郭光灿说,现在要更多地鼓励原创性,尤其需要对科学有追求的一批年轻人,“他们本身非常乐于做科学研究,而不是考虑获得什么奖,把得奖当成动力,而是一种爱好。如果有更多这样的年轻人参与这个领域,我认为诺贝尔奖早晚要到来。”

“我们那个年代的中国科技大学学生,男生进来就一个口号,将来要当牛顿、爱因斯坦,女生就是要当居里夫人。现在的学生更实际一点,当然也有一些人执著于科学,但对功利的追求和对科学事业的追求相比,比例要大得多。”

纯靠理想支撑不现实

郭光灿说,当然,要让学生纯靠理想支撑也不现实,“年岁都挺大了,女朋友都找不到,你让他怎么去搞科学?我们必须提倡给这些年轻人创造必要条件,能够体面地生活。”

郭光灿还指出,我国的科研评价体系存在问题,比如量子芯片这样的难题不容易出文章。“不容易出文章怎么留住年轻人?博士论文不需要文章,问题是博士毕业以后没有论文,用人单位也不要我怎么办?没有文章怎么评职称?国家现在有各种各样的奖,年轻人没有文章什么奖都拿不到。”

缺乏认真和执著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饶毅指出,中国的物理和化学从近代引进之后,一直在前进,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回国的留学生一直在进行积累。而生物学在1949至1970年经历了全世界转型,而这时期我国没有或很少有留学生,出现了断代,而物理和化学研究更接近世界前沿。饶毅认为,科学界尤其是生物学界“不认真、不执著”的学术风气也是一大阻碍。他指出,实验科学最重要的工作20%至30%是聪明人做出来,70%至80%是“庸才”做出来的,今年日本科学家获得的诺贝尔生物学奖就是“笨功夫”做出来的。“为什么日本的‘庸才’能多次获得诺贝尔奖?而我们却不能?原因是很多人不认真。”

饶毅说,事实上,包括日本获得的很多诺奖也都“跟着别人走”,“但跟到一定程度就突然上了一个台阶,进入了很重要的阶段。我们连跟踪都没有恒心,跟一下就跑了,再跟别的,认真和执著不够。”

晨报记者 韩娜

新闻热线:010-68947455

关键词: 诺贝尔 物理奖 科学家

责任编辑:吴才刚

我要评论

已有位网友参与评论

本类最热

科技视界

网站地图

牛华网

华军下载 | 牛华网 | 盒子 | pcsoft | 论坛

实用工具

关于我们 | 新闻投稿 | 软件发布 | 版权声明 | 意见建议 | 网站地图 | 友情连接 | RSS订阅 | 总编信箱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苏ICP备11016551号-2  苏公网安备 32132202000111号 本站特聘法律顾问:于国富律师

Copyright (C) 1997-2012 newhua.com 牛华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