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级通知,说是要将去年的工作做个总结与回顾,要求有重点、有思想、有内涵,并且“上升到精神层面”。
年年都要写工作总结,今年的尤其难写。不是因为这一年的碌碌无为,而是我处于这个年级的尴尬:既没中年的稳重,又没年轻人的朝气蓬勃;既没中年人的淡定,也没小青年的活泼。
所以,对于年终总结,我只想说一句话:现在还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想起来好不开心。能在这个年纪还能混迹于新闻队伍,这是不幸中的万幸。不过,新闻行业从来不是摆资格的地方,记者终究是要凭稿件吃饭。从这个角度去看,对于2013年,肯定有一些不同的想法。
蹉跎一: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
人活得时间长了,什么事都会碰到。迎来送往多了,对于新人入职和老人离去变得很麻木。
这几年明显感觉人员的流动性变大,有些新同事像是认识不久就匆匆离去。记得刚进入这个行业,老人们对我们的叮嘱就是,“三年学徒,五年成才”,头几年是学本事的阶段,认认真真,稳扎稳打,学到了都是自己的东西。所以关于跳槽这件事,自己觉得没有任何资本,也就没有欲望,生怕跳的不好就误入歧途,俗话说“女怕嫁错郎,男怕入错行”,万一是从一个火坑跳入另外一个火坑呢?
而且现在的离职也有几个特点。一是两级分化比较严重,年纪越轻流动性越强,对外面的世界有很强的好奇心,反而是年纪大的比较稳定,每家单位总有那么几个元老级人物岿然不动,不被外界的物质所诱惑;二是纸媒逐渐向网媒渗透,比如我就是从纸媒打入网媒内部,其他不少的同事同为纸媒出身,其中不乏一些知名媒体;三是学历越高越不安分。
倒不是认为跳槽不是好事。“海空凭鱼跃,天高任鸟飞”,适度的人才流动,为各大传媒带来了新鲜血液,也强化了媒体的机体功能,但是,频频跳槽的人才,难免有见异思迁之嫌,终归难成大器。说白了,都是钱闹的。
造成人员频繁的流动是多方面的。纸媒日渐式微成为必然,前不久,上海的两家有官方背景的报纸一个关门大吉,一个宣布日报改周报,让业界都在感叹纸媒正逐渐的走向消亡。我之前呆过的几家纸媒,人员流动更为频繁,几乎是几个月就人员大换血,这与当下达到用工机制息息相关,“女的当男的使,男的当驴使”,影响力也已经大不如前,不是沦为企业的“代言人”,就是在大篇幅的缩减版面。行业报本身面向的受众就比较窄,何况在整个媒体不景气的情况下,生存环境每况愈下。
而网媒的转型也势在必行。就拿我现在的单位来说,从单纯的下载站,向IT新闻报道转型,期间也经历过其他的尝试,比如形成几大内容中心,向移动互联网转型等等,尝试是件好事,总不能坐以待毙,阵痛是必不可少的,人员流失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环。现在问题不是转型的问题,而是怕网媒向平媒滑落,这并不是危言耸听。无论是网媒或是平媒,其实都是形式的问题,最后能转成功的,屈指可数。
再来说说各种离职的奇葩理由。对于那种有实力并且志向远大的离职,我们肯定要当面恭喜,普通不过的都是一些“个人原因”或者是“家庭因素”,但是近段时间的离职理由越来越离谱了,什么“妈妈不让干了”、“爸爸不让干了”、“得不到领导的认可”,还有就是“社会认知度很低”、“人生价值得不到实现”,对于这种人,我只想问一句,“现在才提出来,你早干嘛去了?”
蹉跎二:行业变化太快还是人进步太慢?
2013年,整个行业以让人难以置信的速度向前发展。这让我这名老记者、或者说是“资深”电信业记者喜忧参半,喜的是报道素材的增多,尤其是深度报道方面,可以挖掘的更多的“内幕”;忧的是很容易在信息大爆炸中迷失。
刚把手机行业的脉络捋清,可穿戴设备已经闪亮登场;才把物联网的概念搞清楚,大数据、云计算扑面而来;更别说什么3D打印、嵌入式技术、交互式技术、比特币……
我还在“3B”大战中不能自拔,BAT巨头已经混战了;阿里与腾讯都不带大家玩了,他们要去搞金融;社交成就了腾讯、新浪,安全成全了360,今后还会有更多的公司崛起;移动互联网逐渐渗透,移动搜索、移动社交、移动网购、手游等衍生产业都呈现无限大的增长空间,让工作与生活都无边界;就连之前响当当的“中华酷联”,如今名头都不再响亮。
行业的快速发展,热点频繁交替,让人目不暇接。而在每一个热点之下,都会涌现一批“著名”IT记者。
我认真反思过我迷失的原因:定位于深度报道,是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在2013年太过依赖和相信“已知来源”形成的“再报道”,终究会受到限制,与其他媒体相比,我们欠缺的就是原始报道和第一手资料。
所以我非常佩服那些自媒体人。2013年俨然是自媒体的天下,资讯采集、扩散与互动的过程越来越快,不仅为获取新闻线索,而且通过自身掌握的信息优势对外传播信息、发表观点,扩大自身影响力。所以,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比,不仅仅是输在了起跑线上。
蹉跎三:焦虑
人到中年,焦虑的事情越来越多。网媒记者说白了就是“IT民工”,先“民工”后IT。
首先是对职业的焦虑。每天都忙忙碌碌,没有成就感,而且还很抓狂,比如采访被人拒绝,写不出心理预期的稿子等等。日复一日,选题、策划、写稿、审稿,稿子每天都在出,幸福指数在逐渐下降。实际上,自从进入社会以来,只从事过这一项工作,这既是优势也是劣势。每个人都逃不出职业倦怠期。
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记者成为了典型的“吃青春饭”,此前,四、五十岁的老记者很常见,他们对新闻的理解、对事业的执著和一些人生看法,都非常让人敬佩;现在的记者队伍越来越年轻化,思路广、文采好,而这种洋溢着精力充沛、青春活力的稿子,也常常让我们这些老记者自愧不如。
其次是对人生的焦虑。从事新闻行业这么多年以来,接触的人也纷繁复杂,在接触过程中,往往会发现自己与同龄人、同学、同乡存在许多格格不入的地方,特别是在待遇、职务方面有着巨大的落差。在从业几年之后,或者到了中年,这种焦虑产生不按的情绪会与日俱增。此阶段内,我也曾反思过自己的择业动机,思考自己是否有异军突起的机会。
最后对生活的焦虑。记者的工资由基本工资+稿费组成,每天都在为“挣工分”而忙碌,猛然抬头一看,发生工资的增长已经赶不上物价的上涨速度,所以,无奈的现实透支身体、消磨激情,越来越多的记者选择离开,或转型进入其他行业,或投奔网络媒体和新媒体。
每一个踏入新闻行业的人,最初都怀有或多或少的理想冲动。不过,在理想现实之间,不断遭遇调整、沮丧、幻灭,这注定是一个纠结的过程。
相关报道:
- 一名IT小记的印象记忆:兴奋、反差与喧嚣2014-01-26
- 微信游戏耗流量 记者实测打飞机1M/小时2013-08-22
- 能拯救媒体的不是编辑记者,而是产品经理2013-07-29
- 微信5.0之于自媒体 就像传统媒体之于记者2013-07-15
- 《卫报》记者称斯诺登已制定B计划2013-06-27
本类最新
科技视界
要闻推荐
今日视点
热点专题
新闻图片
- 新闻排行
- 评测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