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互联网 > 业界 > 正文

互联网保险规模接近300亿 “零盈利”难持续
2014-02-26 07:55  21世纪经济报道  刘艾琳  我要评论(0)
字号:T|T

截至2013年底,中国保险行业从互联网渠道录得规模保费收入291亿元。其中产险236.7亿,人身险54.5亿,投保人数超过5000万。

2月25日,首份互联网保险发展情况报告发布。尽管由于统计口径等因素数据有待精细划分,报告对公司基于互联网实践现状进行风险类别汇总仍提供了参考样本。

现有网销保费占比排序,依次为车险、意外险、理财类寿险和保障类寿险。“具体比例尚未统计,但前三类占比肯定超过90%,保障类产品在互联网渠道很难推动。”当日,一家大型寿险公司电商部门负责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说。

经过前两年互联网“淘金”期,深度参与的寿险公司已意识到,依靠拼高收益的短期理财类保险产品很难维持,“打开局面让消费者熟悉保险以后,再考虑做更有价值的产品。网销在国内还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国华人寿一位高层说。至于今年是否再做一轮“双十一”、“双十二”等高收益理财促销活动,他表示“并不确定”。

多家探索网销渠道的机构负责人均坦言,不论是保障类还是理财类互联网产品并不盈利,“扩大影响、培养市场,研究客户需求和消费习性”是网销两年的收获。

微信一款“求关爱”防癌险在朋友圈测试5天,已有1万人发出“捐”保费邀请链接,3万人给好友“捐”过保费,支付笔数超过5万。“泰康人寿这种结合社交网络属性,使之达到呈几何型推广保障类产品的尝试值得借鉴参考”。中国保险协会副秘书长单鹏说。

同此前与淘宝合作研发“乐业保”一样,泰康将其定位为“0盈利”,“对我们研究客户需求和品牌推广很有利。‘求关爱’的保额定得比较低,也是免核保直接赔付的,我们甚至没有要求客户填写手机联系方式”。泰康人寿电商部负责人说。

拼收益赚人气

尽管人身险网销渠道总规模保费占比不到20%,但绝大部分属于理财类寿险产品,共同特点是拼收益,且期限缩短到一年甚至以下。

“一年期理财类产品的回报率如果定在6%-7%,加上人工、费用等成本和利润考虑,保险资金的投资回报要求肯定超过10%,有多少机构能达到?”一家寿险公司总精算师反问。此前,保监会公布2013年全行业投资收益为5.04%。

以国华人寿为例,去年在淘宝“双十一”挑战三天10亿保费收入(实际接近7亿)的一款万能险将预期收益定到7%,积累了不小关注度。但随之偿付能力告急和增资压力也凸显。

如果今年不再做此类活动,对于没有新资金流入的“兑付”期,国华人寿相关负责人表示“并不担心,属于公司正常经营风险考虑范围”。

上周,保监会发文对高现金价值产品做了限制性规定,要求保险公司销售高现金价值产品的,应保持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150%。

也有业内人士认为,资产负债错配风险上,针对此类短期负债产品,“对应的投资也可以主动性缩短期限。”

“推拉”之变

“原来是努力把保险推出去给消费者,现在思路是想办法吸引客户,把他们拉过来。”泰康人寿人士说。除了理财类产品热卖的尝试,泰康人寿、招商信诺等公司仍不断寻找保障类产品与互联网、移动终端的契合点。

与泰康人寿不同,招商信诺试水将电销、网销结合。2013年,招商信诺网销规模排名前三的险种分别是15年期重疾类、住院医疗型和20年期的意外险。但保费规模较小,2013年实现标准保费4000万元。

“互联网是否能成为大规模的销售渠道,还需要大量探索。现阶段至少我们把它当做一种客户经营渠道。” 泰康人寿电商部负责人说。

费率市场化和网络移动端新业态,将给互联网属性的保险产品提供巨大创新和发展空间,但仍需逐步摸索而非现有业务模式和销售思维的直接套用。(编辑 付玉)

相关报道:

新闻热线:010-68947455

关键词: 互联网保险

责任编辑:新闻中心

匿名发表 

快速登录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牛华网保持中立。

科技视界

网站地图

牛华网

华军下载 | 牛华网 | 盒子 | pcsoft | 论坛

实用工具

关于我们 | 新闻投稿 | 软件发布 | 版权声明 | 意见建议 | 网站地图 | 友情连接 | RSS订阅 | 总编信箱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苏ICP证编号 B2-20090274 本站特聘法律顾问:于国富律师

Copyright (C) 1997-2012 newhua.com 牛华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