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连线》杂志近日撰文称,与手机、平板不同,可穿戴设备是大家平时经常佩戴着的东西。因此,它必须具备有吸引力的外观,还需要可以激发穿戴者的情感共鸣。而可穿戴设备要想真正实现销量“起飞”,还需正确商业模式的指引。
全文如下:
商业模式
可穿戴式设备横跨消费电子和服装这两个成熟但复杂的行业,谁也无法预测它的市场前景。
“设计”被吹捧为可穿戴设备成功的秘诀,但只有正确的“商业模式”,才能确保设备销量起飞。
和其它创新一样,可穿戴设备需能满足消费者的某个需求,例如便捷,或某一功能。但如何围绕可穿戴设备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业务,才是科技公司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
商业模式是用户体验的重要组成。以数字音乐服务为例。苹果了解音乐爱好者需要能够“拥有”音乐,因此在设计出iPod的同时,还推出了iTunes服务,让用户能够购买和拥有音乐。这种商业模式是iPod产品体验的关键一环。
尽管有很多业内专家曾预测,流音乐及租赁音乐服务将凭借“实惠”赶超iTunes,但此类服务的用户没有“主人翁”感,不具备长期价值。事实说明了一切:上一季度iTunes为苹果带来40亿美元收入,那些流媒体和音乐租赁服务却在苦苦挣扎。
和数字音乐行业一样,可穿戴设备制造商需要了解消费者希望从中得到什么。除了美观的产品外,引人入胜的使用体验,使用者情感上的共鸣,实现他们的目标和心愿,也是可穿戴技术公司需要攻克的难题。
情感共鸣
市面上不乏设计精良又实用的可穿戴设备,例如能够监测心率、卡路里消耗、排汗、运动、路程、位置等数据的健身腕带。
开始的时候大家对此类设备颇感兴趣,通过使用这类产品,让自己更健康,更瘦,更好地休息,更快乐。
但正如Facebook产品经理Aaron Filner所说:“可穿戴设备如果无法帮助用户改变自身行为,人们不会一直用它。它需要提供长久被使用的价值”。
换句话说,可穿戴设备不仅需要具备漂亮的外观,实用性,还需要能与穿戴者形成情感上的共鸣。
既然可穿戴技术的目标是实现长期价值和情感共鸣,那么其商业模式也需要做出相应调整。例如,如果商家打算通过服务而非销售硬件盈利,可采用免费设备捆绑合同或服务的业务模式。
以Weight Watchers为例,该公司推出了可穿戴式设备ActiveLink。这个移动监测器能够监测客户身体活动和营养摄入,然后在数据基础上制定更加个性化的减肥计划。
此类模式能够加强客户与制造商时间的联系,并形成长期合作关系。
与智能手机等玩意不同,可穿戴设备是个人形象的一个部分,能够展现佩戴者的风格。
换句话说,能够引起消费者情感上的共鸣,对可穿戴设备来说至关重要。谷歌眼镜的一位早期采用者曾说:“我喜欢谷歌眼镜,它是一个了不起的发明,但戴着它出席公共场合让我感觉自己像个傻子”。
与谷歌眼镜形成鲜明对比的是Beats By Dre。这家传奇公司打造的头戴式耳机、耳塞及其它音频设备,因设计、品牌及定位得到消费者的认可,最终成功发展为数十亿美元的业务。
友好关系
深层次的情感共鸣,能够在厂家与用户间建立起友好关系,这种用户体验超过设备本身的价值。
而从营销的角度来说,厂家需要精心挑选分销伙伴。这些分小伙伴需要拥有一定的品牌知名度和规模,愿意“尝试”创新产品。
Moosejaw营销副总裁Dan Pingree说:“新的创新型性产品,只有遇到那种希望与客户保持友连接的零售商,才能获得成功。不妨聚焦那些拥有热情客户和渠道合作伙伴是初创新公司的零售商”。
以迪斯尼的Magic Band为例,MagicBands是一款橡胶塑料制成的手腕设备,它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订购,当用户在迪士尼乐园游玩时就无需再购买门票。更重要的是,它能够让迪士尼乐园的游客进行购物并保存体验,还能模仿迪士尼动画里某个卡通人物的声音叫出佩戴者的名字。
可穿戴时计算设备的真正的赢家,是那些能够提供集实用性与强大用户体验于一体的产品。这也是为何大家对三星、苹果的智能手表如此有“热情”:这两家公司的其它产品都以“漂亮”、“实用”和“体验佳”著名。
可穿戴设备领域的真正赢家不会只专注于产品设计,还必须建立成功的商业模式。
相关报道:
- 可穿戴式设备10大设计原则:解决日常问题2013-12-02
- 互联网企业密集推可穿戴设备 全面布局为时过早2013-11-11
- 风投掘金可穿戴设备:大数据才是背后真金2013-11-04
- 360试水可穿戴设备 周鸿祎称智能手表前景未明2013-10-30
- 奇虎360发布“儿童卫士”手环 涉足可穿戴设备2013-10-29
本类最新
科技视界
要闻推荐
今日视点
热点专题
- 新闻排行
- 评测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