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艺娱乐 > 戏剧 > 话剧歌剧 > 正文

话剧《雷雨》变“雷剧”遭观众哄笑
2014-08-08 10:31  解放日报-申江服务导报    我要评论()
字号:T|T
《雷雨》资料图

《雷雨》资料图  

一场关于人艺版话剧《雷雨》“被笑场”的讨论,热烈持续了一周多,成为近期备受关注的剧场事件。

因为杨立新谴责“90后”学生笑得毫无修养的5条微博正爆发在“2014年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人艺精品剧目邀请展”的前几天,于是,《雷雨》7月31日在上海的登场立刻成为“应不应该笑”的试金石。

对此,上海观众给出了特别明确的回应:觉得滑稽,就会笑,这与是不是“90后”没有任何关系。

从不笑到憋不住笑

8月头的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人艺精品剧目邀请展上,话剧《雷雨》原本只有3场演出。在7月24日发生了“学生爆笑场”之后,人艺特别在首演前夜加演了一场彩排场,邀请上海的记者和戏剧人提前观看《雷雨》。

“我去看,会不会笑?”是当夜所有专业观众进场后预设的内心潜台词。

杨立新7月24日怒发微博后,不少评论都把矛头指向“90后”学生观众,因为杨立新原微博开始就提出这次“爆笑场”是他演出《雷雨》十年中第一次看到如此情形:“原以为这样一个发生在上世纪20年代的惨烈的悲剧,会打动这些生活在幸福中的今天的学子们。令人惊诧的是随着台上剧情的发展,人物关系渐渐暴露,舞台下爆发出阵阵欢快的笑声。台上进入了角色的演员们非常的不适应,努力调整表演的幅度仍然有很多台词被笑声淹没。”

学生笑场是因为他们年轻,对话剧形式不了解,那么,换做有判断力有戏剧眼光的成熟观众又会怎样?

让人意外的是,内部场的观众依然笑了,总算没达到“爆笑”和“哄笑”的程度。话剧第一幕大多数人还只是憋着微笑摇头,到第二幕戏剧冲突加剧,每个角色都展示出他们的“性格特色”时,全场专业观众终于豪迈地笑出了声。

从志玲腔到跳tone表演

人艺版《雷雨》笑点在哪里?

三十出头渴望爱情的繁漪一上台,丝绒旗袍,高耸的领口别着水钻别针,紫黑色旗袍里还衬着一条天蓝色带蕾丝的真丝衬裤,如此保暖的装扮,伴在背景声里的夏日蝉鸣,还有繁漪拼命摇蒲扇嚷嚷热的动作……这让不让人笑?

18岁的四凤出场,扑白了的脸配大红唇,动不动就耍志玲腔,往小里扮娇俏,像是黄梅戏里的小花旦走错了地方……这让不让人笑?

周府小公子17岁的周冲出场……观众根本憋不住笑。出演周冲的演员徐白晓实际年龄已过30岁,人高马大,硬是挤进一套白色Polo衫和宽松中裤,手持网球拍,腮帮子刷了两坨艳红,还要文绉绉念台词“我还是愿意同你做朋友的,你愿意同我拉拉手吗”……凭啥不让人笑了?!

男主角周萍的舞台表达更让人摸不着头脑,一会儿是卑躬屈膝的傻孩子,一会儿像油滑的浪荡男,一会儿又抱头鼠窜坐立不安,双手就没停下过夸张的小动作……这跳tone的表演为啥不能被观众笑?

比起以上种种,那繁漪一幕戏上下楼梯连换三套衣服的无聊,鲁大海毫无铺垫“没头脑”式的暴力,以及鲁侍萍张大嘴三秒定格的做作表情,真还够不上正经笑点的。

说实话,全场克制不住的笑声,既不是针对曹禺的剧本,也不是针对对白,几乎全是在笑“做作”。

从第一场到第556场

看完全剧,上海专业观众大多坦陈“我笑了”,虽然多多少少出于心理暗示,但笑声比想象中来得多。

7月31日面对社会的观众场,人艺版《雷雨》一样收到笑声反馈。

笑,不是“90后”学生对人艺版《雷雨》独特的反应。因为公益场笑场,就批评孩子们远离经典,缺乏对经典的敬畏,纯属想当然。即便是公益场,学生观众也是自掏腰包来看戏,他们坐进剧场时带有的崇敬心,绝对比打开一个网络剧要高得多。

《雷雨》导演顾威在上海彩排场开幕前接受采访,回答“爆笑”事件说:“我也不太明白的地方有两个。一是,为什么周朴园看到周萍和四凤私奔,告诫他们人伦天性不要忘记,明明是社会悲剧,下面会有人笑?还有周冲对周萍和四凤说‘我没什么,你带她走吧,只要对她好’,下面又是笑又是鼓掌的,这还是学生鼓掌最热烈的地方!我们自己演员要自我检讨,但观众似乎也应该自我审视一下吧。”

他告诉记者,作为人艺的压箱底戏,《雷雨》是严格按照1954年曹禺编排的版本演出。60年来人艺总共演出过3个版本共计556场《雷雨》,无论舞台背景、演员服装、表演方式和台词都没有做过大改动,尤其是台词,那是一句都错不得的。

然而,事实是,对于青年观众而言,曹禺几十年前写的剧本已失去了代入感。撇开《雷雨》社会化的标签,它剩下的情节设计:客厅戏、两代纠葛、兄妹乱伦、两男一女、后母与继子、暴力元素统统齐全;而演员老套和矫情的演出方式,令这些情节散发出怪异的气味。在这样别扭的观感体验中,还要观众去聚焦戏剧核心关系,体会人物的情感流动,那才是鸡同鸭讲。

回想1954年《雷雨》初搬上话剧舞台时,话剧还在萌芽状态,可以想见曹禺的《雷雨》在当时的文化人眼中有多少分量。再想象一下,60年后当我们再翻出如今号称“时髦”的《小时代》来看,或许也会嘲笑这过时发霉又狗血的剧情和表演。

特别关注

有笑声,不代表没掌声

“大少爷自杀的时候,底下千万不要有掌声……”演员杨立新的担心似乎是多余的。

观众笑归笑,也并没吝啬对《雷雨》的鼓励和褒扬,在全剧结束后,上海观众还是给予《雷雨》剧组足够的掌声,而不是额手称庆“猥琐大少爷”的自杀。

无论笑声,还是掌声,都是观众对《雷雨》真实的一种反馈,无所谓对错好坏。

对外头“爆笑事件”甚嚣尘上的报道,整个《雷雨》剧组显得很冷静,除了偶尔开玩笑提起它,便没有人再说什么。杨立新还在上海的演出中度过了自己的57岁生日。“这一版的《雷雨》,这批演员已经演了10年,有上百场。戏该怎么演,他们都很明白。”顾威说,这些天也有一些年轻演员问他,要不要在某些细节上进行调整。对此,顾威表示,许多人觉得演话剧过瘾,舍不得离开舞台,就是因为话剧可以根据观众的反应不断进行调整,“我鼓励演员根据自己的感受来调整演出,但不会以那天的‘爆笑’为标准进行调整。”

旁观者清

经典戏,有没有保质期?

《阳台》导演陈佩斯:保质期一过,就把戏封箱

人艺《雷雨》遭遇学生观众哄笑,讨论得正热,巧的是,同为戏剧导演的陈佩斯和杨立新是好友,自然关心更多些。

陈佩斯说,自己也就此思考过《雷雨》的问题在哪里。“学生笑,那很正常。观众们笑,一定有笑的道理。毕竟时代不同了,60年前特让人伤心的事情,也许现在看起来反而觉得很好笑。我想不光是《雷雨》,当年的很多话剧拿到现在来演出,也许现在的观众看了都会笑。”

就连好朋友杨立新微博怒斥的举动,陈佩斯也觉得大可不必。“这个世界上的道理往往是,一个人越标榜身份高、伟岸,越容易被笑。所以从艺术家角度,要做好精神准备,了解观众为什么笑,并且做好被笑的心理准备,这样就不容易出现摩擦。最关键还是要理解这些笑是怎么生成的,到底谁错了,这里面要有一个区分。”

一出戏有没有“保质期”?

陈佩斯严肃地回答说,这是一种衡量方式,衡量编写和表演这出戏的社会动机还是不是存在。

他用自己演出了10年的喜剧《阳台》打比方,作为“民生舞台喜剧三部曲”之一的《阳台》,讲述包工头“老穆”为众民工讨要拖欠工钱,无奈之下上演“跳楼秀”,却不慎掉到贪官“侯处长”家的阳台,由此引出一连串滑稽可笑的故事。10年前,社会上贪腐之风暗涌,走到哪儿都是吃拿卡要,连电影电视圈都不例外,这一点触动了陈佩斯写出《阳台》剧本讽刺社会问题。“六个角色、五条线索,信息量很大,两个小时一会儿就没了。”陈佩斯说,没想到,《阳台》的故事到今年夏天竟然在现实中上演了。周永康落马案的许多细节,和陈佩斯在《阳台》中描写的都惊人的吻合,连两位明星主演刘蓓和王旭东都高呼“此时不演更待何时”。

在《阳台》演出的10年中,陈佩斯也经历过不少现实问题,他把问题一一巧妙地构建在《阳台》之中,通过笑的模式反讽。“有人说里面的故事现在更应景,其实当初做戏的时候就埋下了人民和贪官这对基本矛盾,区别是这些矛盾在10年前是‘隐含’着的,现在汹涌而来了。说直白一些就是,每个人内心都有不安全感,我们的戏把这些呈现出来了。”

讽刺赢得共鸣,这是陈佩斯赋予自己作品的艺术标准。《阳台》很好地完成了他的标准,这个巡演已经10年的戏,将在9月5日和6日回归上海文化广场,与观众见面。对于这样受到热捧的时代戏,陈佩斯说,他内心里是希望“《阳台》赶紧过掉保质期”。“我希望有一天观众看了戏会问:为什么这个贪官敢藏3000万元?为什么工人连薪水也讨不到?为什么他能包二奶?这不符合现实。那不仅仅意味着我的戏不符合时代了,而且意味着中国通过法治约束了贪腐的存在,我会很高兴。”

那么如果有一天,《阳台》像《雷雨》一样过时了,陈佩斯会如何做?封存,他说,过气的戏就应该封起来不要再开箱。

《资本论》编剧喻荣军:强调任何一方都有失偏颇

今年是《雷雨》剧本发表80周年,也是北京人艺的这部经典首演60周年。《雷雨》是戏剧家曹禺的第一部话剧,也是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雷雨》的笑场事件引发了各种关于经典作品时代代沟的争议之声,也有关于作品艺术本身的讨论。

作为人艺版《雷雨》进上海的“引路人”,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副总经理、编剧喻荣军也坐在彩排现场。

他坦言,戏里确实有一些笑点,有些是作品本身就有的,有些是年轻演员的表演问题。

但他同时指出,现场观众看戏的心态“也有问题”,大家都抱着看看到底好笑不好笑的预设坐在了剧场。“如果笑声不在创作者需要的点上,一定有问题。问题是双方的,现在强调任何一方都有失偏颇。但这件事情本身一定是一个很好的提醒,会让做戏的人思考‘与时俱进’的问题。只是看戏的时候希望观众不要再考虑会不会笑,否则搞坏看戏的心态,失去一次看好戏的机会。多年之后,再回头看这次讨论,会很有价值。”

《昨夜的双拥路》导演任明炀:不正常的笑,是值得探究的

观看《雷雨》彩排的,不乏圈内人。看完戏,任明炀导演说:“观众的不正常的笑,是值得探究的,是有原因的:是因为某处剧情?某句台词?演出风格?某个演员的表演方式?当然也可以武断地认为观众不懂艺术只会傻笑。”

大多数专业人士都觉得,人艺传统秉承的现实主义表演方式并不是被嘲笑的主因,恰恰是因为这样的表演方式,对演员的表演技巧有更高的要求,才更暴露出演员们在功力上的不足。

一位戏剧学院的观众表示:“北京人艺的演剧方式,和生活化的表演是不同的,他对演员的形体、台词,都有很高的要求。但舞台上的这一辈年轻演员,似乎在这些表演技术上都不足以抵达他们的前辈,‘继承’或者‘模仿’,都只是浅层次的。对于现实主义表演而言,准确永远是第一位的,必须要符合人物性格和情境,但几位年轻演员对于表演细节和节奏的控制,对于台词表达的准确,都还存在不少问题,整个表演都显得僵硬,人物也就不那么准确,因此很多观众笑了。”

知道多一点

从莎剧看传承:延长保质期改改更健康

在全世界,“保质期”最长的莫过于莎士比亚剧。不仅仅是英国导演、演员、剧院对莎剧的兴趣经年不衰,而且全世界各地每年都有不同语言的各种剧团上演莎士比亚剧。

2014年的戏剧大奖劳伦斯·奥利弗奖提名中,4位提名最佳男演员的演员有3位来自莎士比亚戏剧,提名奥利弗奖的莎剧有《奥赛罗》、《麦克白》、《大将军寇流兰》和《第十二夜》。

为什么英国观众不会嘲笑老套的莎士比亚剧?

因为英国剧团很少有照搬照抄450年前莎剧表演和台词的做法,除了极个别“博物馆型”剧团会原封不动演出原版戏,大多数剧团都在不断更新莎剧的表演和表达方式。

美国百老汇,以《西区故事》为名,将罗密欧与朱丽叶改编成为贫民窟的音乐剧。

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带来的新剧《麦克白后传》,就是将麦克白的故事装入伊拉克战争的酒樽,充满了时代感和现代包袱。

比尔·劳奇的《驯悍记》,戏剧情境设定在海滩的木板路上,凯瑟琳变成了带着纹身的凯特,她的求婚者皮特鲁乔,被重塑成了一个摇滚歌星。

田沁鑫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有浓浓的北京街头痞味儿,林兆华的《大将军寇流兰》有吊钢丝的武打场面……

演出的虽然还是400年前的戏,但没有假发套、没有话剧腔、没有仪式感,每个演出都现代感包袱十足,让观剧过程充满欢乐。

人们会说这不是“莎士比亚精神”么?当然不会,改改只会让它更健康!

新闻热线:010-68947455

关键词: 话剧

责任编辑:刘冬霜

我要评论

已有位网友参与评论

科技视界

网站地图

牛华网

华军下载 | 牛华网 | 盒子 | pcsoft | 论坛

实用工具

关于我们 | 新闻投稿 | 软件发布 | 版权声明 | 意见建议 | 网站地图 | 友情连接 | RSS订阅 | 总编信箱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苏ICP证编号 B2-20090274 本站特聘法律顾问:于国富律师

Copyright (C) 1997-2012 newhua.com 牛华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