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互联网 > 业界 > 正文

互联网金融向纵深发展:保险成争夺新战场(2)
2014-03-03 19:28  牛华网  陈淑垒  我要评论(0)
字号:T|T

未来的路依然很长

2月14日,余额宝的“元宵理财”再次点燃用户对于互联网理财的热情,8.8亿元产品,6分钟内即售罄。值得注意的是,“元宵理财”售卖的并非是货币基金,而是万能险理财产品,是一种集保险保障与投资功能于一体的保险产品。

“元宵理财”的火爆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7%的预期年化收益率且“保本保底”的承诺。

据了解,支付承诺,保证用户的本金安全,并有最低2.5%的年化收益。换句话说,一年后,用户并不一定能获得7%的收益。

这背后则凸显了互联网保险领域弥漫的一种虚假繁荣的景象。

虽然在过去的时间里,高收益保险理财产品在吸引用户关注度方面可谓是战功赫赫,对于互联网保险的普及以及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这种“赔本赚吆喝”的买卖,并不具有可持续性。

有媒体曾算过这样一币账,以一年期理财类产品为例,如果回报率定在6%—7%,再考虑到人工等成本以及保险公司的利润,保险资金的投资回报必定要求超过10%。而保监会公布的2013年全行业投资收益仅为5.04%,与10%的要求相距甚远。

多家保险公司的网销渠道的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均坦言,他们将网销的高收益理财险定义为“零盈利”产品,只为赚人气、拓市场。

这注定了高收益保险理财产品很难持续,在完成一定的使命后即会退出市场。而且监管方面也开始对这一现象进行规范。据悉,2月19日,保监会正式发布了《关于规范高现金价值产品有关事项的通知》。《通知》要求保险公司销售高现金价值产品的,应保持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150%;对于高现价产品的资本要求差别对待的标准修改为,以公司资本金2倍作为年度保费收入区别对待的界限。

而热销的互联网理财保险大多属于高现价产品范畴,新的规范势必会对它们产生一定的冲击。

接下来的问题是,没有了高收益的理财保险产品,互联网保险是否还能对用户由足够的吸引力?

事实上,同样根据报告,尽管增长迅速,但目前我国互联网保险在整个保险市场中的占比仍不到3%,与发达国家如美国30%的占比相差还很远。

而对各类型网销保险费在总保费中的占比进行排序,依次为车险、意外险、理财类寿险和保障类寿险。

有分析指出,排名第一、第二的车险、意外险,对很多消费者来说是保险中的必需品,具有粘度低和标准化的特点,价值不高且产品单一。因此它们虽然销量较高,但却并不是互联网保险市场迅速扩大的主要原因。

归根结底,正是在各类高收益理财保险的带动下,互联网保险市场的规模才得以迅速扩张。

如何在没有高收益作为噱头的背景下推动互联网保险的发展乃各方皆需思考的问题。

近日,火爆微信朋友圈的一款主打“一元钱求关爱”的保险产品“微互助”可以看做是保险公司在这方面的一种尝试。

据悉,该产品实际上是泰康人寿设计的以1元保费为门槛的防癌保险,每个用户只能为自己投保一次,保障时间为一年,18—39岁客户的保额为1000元,40—49岁客户的保额为300元。要提高保额,就得依靠朋友的“帮助”,朋友们每支付1元,就增加相应保额。按照规定,加入微互助90天后,若初次罹患癌症即可启用防癌基金。与以往通过互联网渠道销售的理财类寿险产品不同,“微互助”为纯保障型保险。

此前泰康人寿创新事业部副总经理丁峻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这款保险产品从设计之初就没有打算赚钱,而是为了探索利用移动互联网平台来销售保障型保险,

虽然该产品提供的1000元防癌保障实际意义并不大,但其门槛低、操作简单、具有娱乐性,这些都有利于它的传播。

但类似于这样的营销到底能有多大的效用,却还有待观察。

结语:互联网金融乃大势所趋已是不容置疑,保险作为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化注定是其必经的道路,只是问题还有很多,其进一步的爆发还需要时间。

新闻热线:010-68947455

关键词: 互联网金融 保险

责任编辑:褚福普

匿名发表 

快速登录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牛华网保持中立。

科技视界

网站地图

牛华网

华军下载 | 牛华网 | 盒子 | pcsoft | 论坛

实用工具

关于我们 | 新闻投稿 | 软件发布 | 版权声明 | 意见建议 | 网站地图 | 友情连接 | RSS订阅 | 总编信箱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苏ICP证编号 B2-20090274 本站特聘法律顾问:于国富律师

Copyright (C) 1997-2012 newhua.com 牛华网 版权所有